
古代有白银吗?
答|艾栗斯
有,但是一开始不多,用银子买酒吃肉的桥段只会出现在电视剧里,不过到了清朝时,自己不怎么产银的国家竟然成为“白银帝国”。
虽然我国自古把银、金、铜并称“唯金三品”,《禹贡》一书对此早有记载,说明距今四千年前银子就在这块土地上被发现。但是白银一开始并不是主流的货币,大部分的市井交易用的都是铜钱。事实上由于我国银矿资源并不丰富,唐代以前白银都属于资源稀缺的奢侈品。
奢侈品的意思是指,白银主要用作皇帝对于大臣的论功行赏、地方官员上贡或馈赠佳品,流在民间的银子储备量极少;等到唐代丝绸之路兴起,西北民族用作交易的白银开始流入,总量略有上扬;宋朝战败求和的大量白银赔款,又使白银储量直线下降。所以虽然白银耐磨轻便价值稳定,作为流通货币再合适不过,但一直以来都由上层阶级所掌握。
铜币作为中国古代的通行货币,存在时间已长达一千多年,占据主流货币地位的时间最长。然而铜钱本身厚重不易携带、流通过程中磨损严重、民间盗铸铜钱猖獗,随着商品交易的繁荣,铜资源捉襟见肘,足量的铜钱已经越来越难以铸造。
在1375年 “大明通行宝钞”出现了,为了推行成功禁止民间用银,但“大明宝钞”,“无本、无储备、无法兑现、无限额(发行)、无法以旧换新”,所以虽然官方以严刑酷法要求民间使用纸币,禁用白银,但“人法”比不过“自然规律”——铜钱破损不足额、纸钞滥发贬值,普通民众唯有囤积与抱紧银子,日常交易中渐渐也只接受白银作为货币:“洪武年间的杭州商户,全部用银来进行交易”,自民间屡禁不绝后朝廷只能予以默认。
准确来说自洪武末年(14世纪末)白银交易从民间自下而上兴起;成化、弘治年间(15世纪下)为朝廷默认,自上而下铺开;嘉靖初年(16世纪初)成为交易中的主币;万历初年(16世纪末)张居正的“一条鞭法”改革,简单来说即赋役折以银计算,无论是“粮”或是“丁”,都以银审编,形成国家财政统一计量单位和征收形态。由此“银始独重于天下,百物皆取银为准”、“朝野率皆用银”,这意味着白银从贵重商品变成了货币形态,从民间的私货币变成了官方的合法主币,中国长达500年的白银时代正式拉开了帷幕。
等等,也许聪明的你们会问,不是说我国银矿不丰富,银资源短缺吗?
十六世纪是个转折点。从十六世纪起,西方探寻黄金的新航线从追寻黄金转向追寻白银(1493到180年,全世界85%的白银和70%的黄金都出自美洲);几乎同一时期,日本金银矿山开采量也开始出现激增。日本、美洲、欧洲均为中国白银的主要来源地,其中日本和美洲是白银出产地,欧洲则是美洲白银中转地,通过海上贸易与金银兑换比的差异,这些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东方这个需求巨大的国家来。
一边是地理大发现中白银产量的激增(全球白银产量自1600年起为12万吨),一边是东方盛产丝绸与瓷器的大国只以白银作为支付货币(吸收了全球白银产量的二分之一以上),很难说是前者源源不断的供应使得后者一步步走向银本位,还是后者对银子的巨大需求使得世界进入银矿开采的井喷期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中国白银货币化的进程,不自觉地卷入在地理大发现与全球化的漩涡中。
据统计:“1493—1800年,世界白银产量的85%和黄金产量的70%来自拉丁美洲,其中超过80%的白银运抵欧洲,而欧洲又将其中40%运往亚洲,留在美洲本土的仍有20%运抵亚洲。”
跨越大陆的白银,流入途径除了通过各种贸易渠道,也假借了金、银这两种贵金属之间的关系。中国与欧洲之间金银兑换比价差是“掮银客”们牟取巨大利润的魔法门。明代以前的金银兑换比只有1比3;明朝初年约在1比6或5;清代初年差不多在1比8左右,银子的价格一直远远高于欧洲——十六世纪以前欧洲的金银兑换比一般是1∶14—1∶10;按照美国经济史学家汉密尔顿的数据,1643—1650年间欧洲的金银兑换比甚至达到了1∶15.45。
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从十六世纪以来,欧洲在对中国的贸易与大规模的白银出口中,以低廉的价格收取黄金,留下越来越多的白银。一直到清初中国都保持着较高的白银流入和贸易顺差,白银滚滚流入,货币的扩张带来经济的繁荣。
到清朝前期,因为在贸易顺差以及国际上金银兑换比的影响,大清帝国聚集了世界二分之一以上的白银,又被称为白银帝国。
原文标题:古代白银含银量 古代有白银吗
原文来源:"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,即刻删除!"